提到“长征”这个词,许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场景,大多是红军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躯,艰难地攀爬雪山,跋涉过草地。尽管这一幕已深深印在大众记忆中,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,长征过程中除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外,更为严峻和危险的是红军必须穿越多股敌人的包围线。稍有不慎,便可能葬送革命的前景。飞夺泸定桥无疑是长征路上最为险恶的一场战斗,它被人们誉为长征途中的一次艰难考验。然而,开国上将杨成武在多年后回忆长征时,曾在回忆录中提到:“腊子口一战,不仅是长征中为数不多的硬仗,而且是一次出奇制胜的战斗!”那么,腊子口一战究竟有何关键之处?它对中国革命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?
1934年10月,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战斗失利,致使军逼近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区,中央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,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之路。蒋介石经过多次“围剿”未能完全消灭红军,但这一次他终于找到了机会,调集了25个师,数十万兵力,分五路进行围堵,企图将红军一举歼灭。在湘江战役之后,红军遭遇了来自新圩、界首和觉山的三重阻击,兵力锐减,从最初的8.6万余人下降至仅剩3万余人,战况异常惨烈。当时,民间流传着一句话:“三年不饮湘江水,十年不食湘江鱼”,这句话表达了老百姓对为革命献身战士们的深深敬意和悲痛。
1935年1月1日,红军展开了强渡乌江的行动,经过两昼夜的激战,红三军团突破了孙家渡渡口,其余战士也成功渡过乌江。强渡乌江后,中央红军迅速占领了遵义,成功摆脱了数十万追兵的追击,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,也因此召开了遵义会议。会议上,中央确立了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地位,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。
遵义会议后,红军根据局势决定撤出遵义,继续北上,跨越长江,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发,目的是与红四方面军会师,开创川西北的革命根据地。四渡赤水至今被誉为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,许多军事院校以此案例为课题进行推演,至今也未能破解红军的战术。四渡赤水的精彩之处在于其高超的机动性和灵活性,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,通过多次穿插于敌人重兵之中,不仅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堵,还粉碎了敌人的包围计划,从被动变为主动,完全实现了战略反击。这一战术被称为毛主席的“得意之笔”。
四渡赤水的成功,关键在于毛主席对敌人的预判,准确地洞察了敌方的意图与动作。1935年1月19日,红军兵分三路向赤水、土城进发,然而很快遭遇军的阻击。在这种情况下,毛主席果断决定撤退,唯一的撤退通道便是横渡赤水。红军成功渡过赤水后,蒋介石立即做出反应,试图在扎西周围构建新的包围圈,迫使红军朝金沙江方向移动。然而,毛主席作出了一个敌人意想不到的决策,红军选择直接返回黔北。
蒋介石为了加强围堵,调集了大量兵力到黔北,而红军则借此机会顺利突破,跳出了的包围圈。蒋介石愤怒至极,亲自飞往重庆指挥作战,但毛主席再次调整策略,三渡赤水,红军成功摆脱了精心设下的包围圈。接下来,毛主席决定实施四渡赤水,他利用无线电传递虚假消息,迷惑敌人,敌军被调离了防线,而实际的红军部队已悄然回到贵州,成功避开了军的围追堵截,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围歼计划。
在经过四渡赤水后,红军主力迅速向云南挺进,利用蒋介石东调滇军的机会强渡金沙江,打击了敌人的两个团,成功摆脱了的围追堵截。1935年5月上旬,红军继续北上。蒋介石意识到红军有可能通过金沙江进入川西北,命令薛岳率军紧急北上封堵金沙江,而后调动川军在大渡河左岸展开阻击。
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,红军进入了战斗的白热化阶段。5月24日,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,解除了金沙江的封锁,红军再次甩开了敌军的包围。然而,他们的征途并未因此变得轻松,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是艰难的雪山和草地。爬雪山的过程中,红军战士们身体极度疲惫,有的甚至赤脚前行,百姓看到他们的衣衫单薄,纷纷劝阻。尽管如此,战士们依然坚定地迈向前方。为了抵御严寒,大家纷纷采取了自制的办法,有的用树枝做拐杖,有的用毛巾包裹脚部。更严重的是,伤员的情况堪忧,受伤的战士几乎无力承受严寒的考验。
雪山的严寒和艰险,毫不夸张地说,几乎让所有人感到绝望。雪越来越厚,山坡越来越陡,部分战士在极度疲劳和缺氧中开始失去知觉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一些战士因过度疲惫和雪盲症而无法继续行进。然而,即使是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,战士们依然咬牙坚持,互相帮助,最终成功穿越了雪山。
但真正的考验并未结束,接下来的草地也充满了危险,气候变化无常,道路崎岖难行,随时可能陷入泥潭。战士们依然坚持前行,马匹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。在过草地的过程中,战士们将马匹尽量让给伤员使用,帮助他们坚持下来。这段征程的艰辛几乎无法想象,但红军依靠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,最终突破了重重困难。
然而,长征的最后一道难关——腊子口天险,依然等待着红军。在1935年6月,红一、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,商讨北上计划,决定在川陕甘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。蒋介石得知红军要进入甘肃后,迅速调集大军,在腊子口及岷州一带加强防守,企图彻底歼灭这支刚经历过雪山草地洗礼的疲惫队伍。腊子口地形险要,是通往甘南地区的唯一通道,敌军在此布下重重防线。毛主席深知腊子口一战关乎长征的成败,亲自指挥了战斗的部署。
1935年9月,红军抵达腊子口,面对敌人设下的重重防线,毛主席决定发起强攻。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,红四团再次担任主攻任务,并且在重型武器的支持下进行进攻。腊子口的战斗异常惨烈,红军前几次冲锋未果,战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然而,经过巧妙的部署和红军士气的提升,最终成功突破敌人防线。红军的敢死队员英勇突击,在腊子口上空升起的信号弹成为胜利的象征,敌军完全没有料到红军会从悬崖峭壁的侧面突然进攻,最终溃不成军,腊子口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