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不是来到宁夏工作,也许就像许多人一样,会把六盘山误认为是贵州的某座山,甚至以为旁边流淌的河水就是六盘水。
如果我没有亲自走到六盘山,也许就像有些人那样,误以为在《不到长城非好汉》中提到的“长城”指的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。然而,实际上所指的是六盘山上的秦长城。
翻越六盘山时创作的那首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,不仅影响深远,还被许多未深入了解的人误解了其内涵。
1935年10月,六盘山一带的秋意渐浓,但天空湛蓝,云朵轻盈,阳光明媚。此时的心情显得格外愉快,迈步走进了固原西吉县。经历了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,生死边缘的考验,这一刻,他的心境前所未有的轻松。此次长征的关键性方向已然明确,而此刻,他们来到的是回族群众基础深厚的地区……
哈达铺发生的事件,是长征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。那一天,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抵达甘肃岷县哈达铺,纵队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按指示,走遍每一地,寻找当地的报纸和信息。当他在哈达铺邮政所找到一份《大公报》时,翻阅中偶然发现军的“剿匪”新闻,眼前一亮。从这则带有恶意渲染的报道中,他得知了陕甘交界处竟有刘志丹领导的革命根据地,覆盖23个县,人口超过100万。
腊子口战役后,红军向何处进发的问题仍未达成一致,对此深感焦虑。看到这则报纸报道后,他果断决定,红军应北上与陕甘革命根据地汇合。随即,他召集团以上干部召开会议,很快达成共识,并确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,制定了佯攻天水、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。
1935年10月5日,红军三纵队的7000余名士兵分成两路,经过静宁界石铺(今高界)后,继续向北挺进,目标是固原。为了阻止红军北上,军在六盘山一带设置了重重防线。为了摆脱围追堵截,决定带领红军迅速翻越六盘山。
从现有资料来看,自10月5日进入西吉,至10月9日离开彭阳,红军在宁夏固原一带活动了五天四夜。翻越六盘山的经过,可以概括为“三个一”:一夜话、一场战斗、一首词。
一夜线日晚,红军在单家集宿营时,与张闻天、博古等中央领导一同参观了当地的清真寺,并与阿訇马德海进行了整晚的深入交谈。这次谈话氛围愉快,且具有深远意义。早在八月中旬,红25军经过单家集一带,已与回族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信任。此次的谈话进一步加深了对回族文化和历史的理解,也为日后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。这一夜的交谈中,还深思熟虑了关于民族关系的诸多问题,日后这些思考将深刻影响新中国的民族政策。
一场战斗:指的是10月7日,率领陕甘支队在从隆德北上翻越六盘山时,得知敌方东北军骑兵第七师的两个补给队正在青石嘴休整。迅速决策,安排杨成武、、萧华等指挥部队从两侧迂回。不到半小时,红军歼灭了300多名敌军,俘虏了大批敌人,缴获了战马和弹药车辆。红军利用这些战马,组建了第一支骑兵侦察连。
一首词:指的是那首著名的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,最初名为《长征谣》。对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和背景,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。一种说法是,在10月7日登上六盘山顶,眼前的山川景色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,这首词是在10月7日晚上,在固原小岔沟的窑洞里,在灯光下完成的。也有说法认为,在10月8日登上彭阳境内的秦长城时,才有了创作的想法。
尽管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仍有争议,但可以确定的是,当站在六盘山上,看到蜿蜒的秦长城时,他的思绪定然飞扬。长城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悲壮,而红军在这片大地上挥舞的旗帜,仿佛是在对抗命运的顽强拼搏。或许也在这一刻,意识到红军的未来充满希望。正是在六盘山上,他想起了那些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艰难困苦,也由此诞生了那句豪气干云的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。
六盘山,作为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座高山,被誉为“胜利之山”。1936年10月22日,红军三大主力会师,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。
尽管翻越六盘山并非长征途中最惊险或最辉煌的时刻,但它却在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。这一段历史成为他铭刻于心、反复回味的记忆。特别是那首《长征谣》,经过多次修改,最终在1935年12月定稿,并公开发布。在陕北的窑洞中,经过数次润色后,《长征谣》才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。
长征途中,创作了多首诗词,其中不乏广为流传的佳作。例如,1935年10月,他在甘肃创作的《七律·长征》被收入课本,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学习内容。这些诗词不仅见证了红军的艰苦历程,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象征。1961年,在庐山会议期间,还曾对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进行推敲,最终定稿,并在此后亲自书写,赠送给宁夏人民。
那首词至今仍能在我们心中激荡,它不仅描绘了六盘山的自然风光,也深刻反映了对红军长征的总结,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。
这是我对原文的改写,尽量保持了原意,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。如果有任何部分需要调整或者进一步修改,请告诉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