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充满悲壮与勇气的故事,凝聚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,是中国战史中的奇迹,更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线年的艰苦与坚持,红军的一支游击队终于被主力部队重新找到,而这支部队的全程,充满了鲜为人知的苦难与英勇。
故事开始于1935年3月12日,那时在川南的河坝子头,一支400人的红军部队正集结。队伍里,有着熟悉的面孔,也有不少新加入的成员,他们是根据临时调令从不同部队抽调而来的。面对即将到来的长征,每个人的脸上充满了疑虑与不安,因为大家并不清楚接下来的命令会是怎样的。
正在大家议论纷纷时,一位瘦削的身影走上了前台。那是周恩来,总政委,他为这支部队命名为——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。接着,周恩来对部队下达了任务:他们将不会跟随主力部队一起进行战略转移,而是选择留在川南进行佯动战术,以此迷惑敌人,阻碍军队对红军主力的追踪。周恩来站在台上铿锵有力地说道:“同志们,这只是暂时的分开,等主力部队安全到达目的地,我会派人给大家下达撤退的命令。”
尽管周恩来的声音坚定,但每个战士心中都清楚,这样的任务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极大的牺牲,而且,最令他们没有想到的,竟然是要等足足12年才等到撤退的命令。
1934年,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,八万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遇重创,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,红军需要保护自身的生存。的军队持续展开大规模清剿,在这个关键时刻带领红军四渡赤水,巧妙避开了敌人,取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。深知,这种以主力部队机动逃避敌人的战术并非长久之计,必须制造假象来进一步迷惑敌人。于是,他决定组建数支小规模的部队,通过佯装主力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。
的决策非常果断,虽然他深知这些小部队将面临巨大的牺牲,但这是整个红军生存下来的唯一机会。因此,他从保卫局调集了100人,彭德怀在部队减员严重的情况下也抽调了300人,最终组成了这支川南游击队。
周恩来下达命令后,游击队的每个成员都带着悲壮的心情与主力部队告别,开始了他们的艰难征程。徐策作为部队的总政委,带领游击队在川南与敌人展开周旋,多次成功袭击敌军主力,吸引了蒋介石和刘湘的注意。长时间内,蒋介石一直误认为红军主力依旧在川南活动。
不过,在游击队加入的队伍中,出现了一位来自当地的土匪头子王逸涛。他曾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,地头熟,机敏,游击队不得不任命他为司令员。然而,这个决定却为后来的艰难时刻埋下了隐患。
游击队采取了迅猛的袭击战术,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几个重要据点,而且故意散布消息称自己是红军主力,这样的战略成功地误导了敌人,为红军主力的顺利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川南游击队的声势逐渐壮大,他们成功地迷惑了敌军,成功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川南游击队和红军主力的联系彻底断绝,成为了一支孤军。敌人的反扑迅速而猛烈,蒋介石意识到游击队已经不再是主力部队的一部分,开始大规模围剿。在数月的恶战后,游击队损失惨重,许多指挥员和战士英勇牺牲。尤其是在一次敌人的围攻中,游击队的关键人物戴元怀为掩护部队撤退壮烈牺牲,敌人为了震慑游击队,还将其头颅悬挂在城楼上。
紧接着,王逸涛的叛变让川南游击队陷入了更深的危机。由于他对游击队的了解,带领敌军对游击队进行了致命打击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游击队的骁将徐策在突围时壮烈牺牲。余泽鸿接任游击队政委,并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战斗。尽管军队对他不断施压,余泽鸿始终坚持抵抗,并拒绝投降,最终,他的家人被敌人残忍杀害,自己也在战斗中英勇就义。
经过这场惨烈的战争,川南游击队的队伍已只剩17人,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。然而,刘复初站了出来,他带领这支残存的队伍重新隐蔽在山区,经过两个月的修整,队伍不仅恢复了战斗力,人数也迅速扩展至300多人,再次开始了对敌人的打击。
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,川南游击队最终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,为长征的完成和红军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即使在战斗中损失惨重,他们依然不屈不挠,直至1947年,红军主力才重新发现这支游击队,迟到的“集结号”终于响起。
建国后,张爱萍将军为这支部队题词:“孤军奋斗牵制强敌,壮烈牺牲万代敬仰。”这支部队的壮烈历史,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