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6年一名俘虏的长征回忆录在法发表50年后才发现作者是陈云
时间:2025-07-04 03:08 点击次数:154

  关于红军长征,过去我一直认为最早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,他所写的《西行漫记》便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标志性著作。《西行漫记》原名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是埃德加·斯诺于1936年6月到10月期间,在西北地区亲自采访的成果。书中详细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,特别是红军领袖和将领的个人事迹,成为西方世界了解红军的重要窗口。

  在1937年,正值日本全面侵华之际,斯诺完成了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的写作,并在同年10月在伦敦正式出版。这本书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全球反响热烈。然而,当中文版在国内出版后却遭到了封禁。为了能够继续流通,书名被更改为《西行漫记》,并以此版本在国内出版。

  不过,实际上《红星照耀中国》/《西行漫记》并不是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书籍。早在1936年3月,斯诺还没有踏上陕甘宁边区的土地之前,一本名为《随军西行见闻录》的书籍已经在法国巴黎由中国创办的《全民月刊》上发表。这本书的作者署名为“廉臣”,其实是陈云先生所写。

  在《随军西行见闻录》这本书中,陈云以亲身经历为基础,讲述了自己被红军俘虏后的一系列观察和感受。书中详细描写了红军将领和普通士兵的真实面貌,与宣传中描绘的“凶狠暴虐”的红军形象截然不同。陈云回忆道,刚开始他对红军将领和朱德的印象非常负面,认为他们是残暴无情的领袖,尤其是,“凶暴异常”。然而,亲自接触后,他却大吃一惊。他形容为“似乎一介书生,常衣灰布学生装,暇时手执唐诗,极善辞令。我为之诊病时,招待极谦。”

  朱德则是“年将五十,身衣灰布军装,虽患疟疾,但仍力竭办公,状甚忙碌。”朱德依然坚持批阅军报,虽然病重,但从未显露出丝毫的高傲。这与他之前所听到的红军领导人的形象完全不同。

  不仅仅是红军的领导人平易近人,普通红军战士也与媒体所宣传的“匪徒”形象大相径庭。陈云写道,红军将士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以“抗日救国”和“解放工农”为己任,始终秉持着严格的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。他注意到,红军的党员和团员在部队中的比例大约为40%到50%。而在行军途中,遇到粮食短缺或者宿营地不足时,红军中的党员和团员总是优先让非党员的战士吃饭或安顿下去。作战时,他们也总是冲锋在前。

  这正是红军的“极好组织”使得他们能够在金沙江渡河时,凭借六艘简陋的船只成功突破围剿,并且成功地跳出了敌军的重重包围。陈云在书中提到:“国人未目睹此情形或不信之,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。”

  陈云还详细描写了红军强渡金沙江的过程。他提到,红军征用了当地的船夫协助渡河,但这与强征壮丁的方式完全不同。红军给船夫支付了日夜工资,每天供应六顿饭,甚至有时还会“杀猪”招待。然而,红军指挥官的餐食却异常简朴,“每餐之菜蔬只吃青豆”。这对比反映了红军的艰苦与对其他人的关怀。甚至在渡河后,虽然船是当地土司所有,为了防止追兵,红军销毁了渡船,但他们依然给船夫们额外支付了三十元的工资。

  红军对于普通百姓的照顾也让陈云深感震撼。在湘南等地,红军通过对百姓的帮助,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和信任。很多地方的百姓在得知红军经过时,纷纷提供水、食物,甚至自愿加入红军。陈云指出,红军在退出江西的四个月中,就招募了接近十万的兵员。这不仅发生在汉族地区,在少数民族聚居地,红军的形象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支持。陈云写道:“红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,以皮衣、旧枪、盐布等物赠送当地民众,而当地少数民族则以牛羊迎接红军。”

  此外,陈云还详细描述了红军中的女战士。他说:“这些女战士均腰悬短枪,脚穿草鞋,体力强健,步伐如飞,常常在卫生部照料伤员。有时甚至能替丈夫抬伤员。”这些坚强的女战士与战斗中的男战士一起并肩作战,毫不逊色。

  这本《随军西行见闻录》无疑是一本充满历史价值的著作。它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与当时宣传截然不同的红军形象,并最终在法国出版后,成为了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文献之一。在1937年,该书还被翻译成俄文出版,并在中国逐步流传开来,直到1949年,经过多次修改和再版,成为了各种长征回忆录的必备资料。

  直至1985年,《红旗》杂志才首次揭开“廉臣”笔名的谜底,公开了这本书的真实作者——陈云。

  陈云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深刻的观察者,还是长征历史的见证者之一。他在长征途中的亲身经历,成为了后世了解那段艰苦岁月的珍贵资料。

  陈云的《随军西行见闻录》:首次向世界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故事——中国档案报

  陈云最早著述向国外介绍红军长征——《中华魂》2021年第10期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25 首页-长征娱乐注册-登录平台-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