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征中的干部团是什么编制?阵容配置豪华4位将领牺牲
时间:2025-07-08 13:41 点击次数:51

 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过程中,曾经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单位——干部团。这个单位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军团,更像是一个传奇的象征。作为红军最精锐的力量之一,干部团由四个营和一个上级干部队(简称上干队)组成,总兵力达到1480人。这样的规模,即便在红军主力部队中也毫不逊色。

  更为独特的是,干部团的成员并不是普通的士兵。1营和2营的成员大多来自主力部队的连、排级干部;3营则由来自两个步兵学校的政治科学员组成,他们大多是连队的指导员或者是机关干部;4营的学员则是专攻炮兵、工程兵和机枪专业的干部。而干部团中的“上干队”成员,基本上都是营、团级的高级干部。

  实际上,干部团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“团”,而是为了方便称呼而设置的名字。它的主要职能,像是一所流动的军校,既是为下级军官提供快速培养的地方,也能随时为一线部队输送新的人才。干部团不仅是一个培养干部的“大熔炉”,更是红军中枢的核心护卫部队,长征途中也曾充当过“救火队长”的角色。

  那么,为什么在长征前夕,红军需要这样一个特殊的干部团呢? 1934年10月1日,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转移,红军将四所军校——红军学校、两个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整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新的“红军学校”,这也是干部团的前身。随着长征的开始,这一单位正式被命名为“干部团”。

  干部团不仅培养了大量红军骨干,其领导班子也是极为豪华。团长陈赓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;政委曾任红军师政委;参谋长钟伟剑曾任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;政治处主任莫文骅后来成为了开国中将;党总支书记方强也成为了开国中将。干部团的营长和政委更是来自于红校或野战部队的高级干部,个个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将。

  干部团的上级干部队(上干队)更是拥有一支豪华的班子。队长萧劲光曾任红五军团政委,政委余泽鸿曾任师长,指挥科科长周士第曾参与南昌起义并任师长,政治科长苏进曾是师长,地方工作科长冯达飞曾任红8军的代军长。而且,干部团还培养出了两位开国中将,刘道生和丁秋生。

  装备方面,干部团也是一流的。1480名干部团成员,每人配备了一支长枪和一支短枪。而且,干部团的指挥员还有一件与众不同的装备——闪亮的钢盔,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这在敌军的队伍中也足以让人震慑。这样的装备水平,即便是在敌军中也绝不逊色。

  干部团的主要任务是为一线部队储备和培训干部。因此,虽然它名为“干部团”,但其核心职责依然是培养干部,尽量避免参与战斗。不过,由于其在红军中的特殊地位,干部团并没有回避战斗,而是担任了多次关键的军事任务。

  长征期间,干部团直接接受毛主席的指挥,并由总长亲自指挥。干部团参与的第一场重要战斗,是遵义会议后的土城战役。此次战役中,红一、三军团合围川军王牌郭勋祺所部,由于情报失误,战斗陷入僵持,关键时刻,毛主席命令干部团驰援青杠坡,尽管干部团损失了90多人,但最终成功撤离。

  第二次战斗是配合林总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红十团,在遵义再次展开激战;第三场战斗中,干部团在的指挥下成功跳出数十万敌军包围,为红军打破了险境。第四场战斗则是在通安州,干部团与四川军阀刘元瑭的部队展开了激烈对抗。虽然刘元瑭的部队战斗力不如郭勋祺的部队,但依然经过了激烈的战斗,最终败下阵来。

  第五场战斗是在大渡河一带,干部团主要作为配角参与。由于缺乏足够的船只,红军不得不依赖临时决定,兵分几路,最终协同夺取泸定桥。1935年6月,干部团在天全县遭遇了一次惊险的战斗。当时,毛主席等高层领导正在开会,突然川军杨森的一个团从山上扑来,情势危急,陈赓立即指挥干部团反击。此次战斗成为了干部团在长征中的最后一次战斗。

  经过这一战后,干部团成功保护了红军核心领导人,接着随同主席等领导一起翻越夹金山,并最终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。干部团随后与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学校合并,改为红大特科团,由担任团长。陈赓则继续担任红一军团的领导职务,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展现了杰出的指挥能力。

  长征结束后,干部团的许多成员,在新中国的成立后都获得了高位。不过,也有一些干部团的营长未能活见新中国的曙光。李荣(李振亚)在抗战期间不幸牺牲,黄彦斌也因病早逝;林芳英则在东征时牺牲;黄金山在1943年被叛徒杀害。而上干队政委余泽鸿,则在1935年长征途中牺牲。如果这些英勇的将领没有英年早逝,他们无疑会在新中国的军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,至少是开国少将甚至中将。

  干部团,作为红军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,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。他们的事迹,不仅是红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新中国开创的基石之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25 首页-长征娱乐注册-登录平台-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