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征时一土司说:留下这个红军不同意就打!此事结果如何?
时间:2025-07-04 03:08 点击次数:138

  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,周书良这个名字鲜为人知,几乎被埋没在时代的尘埃里。像许多无名的革命志士一样,他默默无闻地消失于历史的波涛之中,只留下令人感慨的故事一段。

  多年以后,开国上将萧华回忆起周书良,依旧神情凝重,满眼尽是感伤。长征期间,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,中央决定兵分三路北上。红一方面军担任左路军,所经之地多是人迹罕至的险峻山路,时值严冬,风雪交加。许多战士被猛烈的风雪击倒,再未能爬起;有的更是被风吹落悬崖,葬身万丈深渊。

  然而,这些自然环境的严酷还不是最棘手的问题。对红军而言,最难以忍受的困境是严重的粮食短缺。部分部队已有三天未能吃上一粒青稞。沿途虽有藏民村落,但许多藏民因对红军缺乏了解,早早躲藏起来,不愿接触。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,尽管战士们饥肠辘辘,却坚决不侵犯当地百姓的粮食和财产。

  有一支红军部队在山中发现了一群无人看管的牦牛,战士们不仅没有动它们的肉,反而派人割草喂养,精心照料,几天后将牦牛完好无损地送还给主人。红军战士们就是这样严守纪律,对人民群众的财富寸步不侵。

  红军军纪虽然严明,但士兵终究是人,饥饿让他们难以长久坚持。各部队纷纷派出小股筹粮队,绞尽脑汁设法解决粮食短缺的难题。当时只有19岁的萧华,正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,筹粮的重任让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焦头烂额。

  萧华愁容满面,部分原因是沿途人烟稀少,筹粮难度极大;更糟糕的是,当地土司武装频繁袭击筹粮队,令任务危险重重。被袭击的战士伤亡惨重,王树增在《长征》中写道,“有的被砍断四肢,有的被挖去眼睛”。

  又一次,第二师的筹粮队遭遇袭击,7名战士英勇牺牲,还有一名红军干部被土司武装抓走,正是这位干部,名叫周书良,年轻的第二师青年干事。

  消息传来,萧华立刻率部前去营救。红军当时执行政策,尽量避免与土司武装爆发冲突,优先通过谈判化解危机。萧华于是与土司方面进行沟通。

  谈判过程中,土司表示愿意停止袭击红军,但提出了一个令萧华震惊的条件——必须留下周书良。否则,周书良将被处死,土司武装也将继续攻击红军。

  萧华问及缘由,土司表示希望周书良帮助他们办事,但对具体内容和期限讳莫如深。为了促使萧华答应,土司还承诺愿意向红军出售粮食,缓解其燃眉之急。

  周书良本人则极其坚定,绝食抗拒,不愿脱离红军,坚决不同意留下。萧华陷入两难,一方面部队缺粮,士兵忍饥挨饿;另一方面,他不忍抛弃战友。

  左右为难间,萧华请示上级后,亲自见到了被扣留的周书良。面对战友,周书良终于忍不住,泪水无声滑落,长时间的委屈与恐惧一并涌上心头。萧华语气沉重而温柔地说:

  “书良同志,我们非常理解你的心情。可红军北上抗日,民族政策不允许与土司武装交战。大部队即将越过草地,但粮食极度匮乏。组织希望你作为革命火种,留在这里协助土司,帮助解决粮食问题。”

  说这番话时,萧华内心挣扎万分,不愿将战友孤立无援地留下,然而现实无情,迫使他只能如此。

  沉默良久后,周书良缓缓点头,答应服从组织安排,“为了红军,为了革命,我愿意留下。”

  此刻,萧华也忍不住泪水,他哽咽地说:“我们走后,你会面对很多困难。但你要记住,自己是一名员,是一颗红色种子,要在这里生根发芽。革命胜利后,我们一定来接你。”

  两人心中离别的愁绪如潮水般涌现。我们无从知晓那一刻周书良的内心世界,也无法完全理解萧华的思绪。

  临别时,周书良一言不发,向战友和同志们敬了最后一个军礼,随后与土司人员缓缓离去。

  周书良离开后,土司武装果然不再袭击红军,还如约向第二师出售了一批粮食。红军稍作休整,继续北上。临行时,萧华远远望向土司堡垒,隐约见一个挺拔的身影正向红军致敬。

  从此,周书良杳无音讯,没人知道他的去向。解放后,组织曾派人赴当地寻找,依然无果。他仿佛在茫茫人海中彻底消失。

  我们之所以知道周书良,是因为萧华晚年在回忆录中提及此事。除此之外,关于他的信息极为稀少。

  至今,我们不知周书良籍贯,不知其出生年月,甚至不了解他的家人状况。红军离开后,他经历了怎样的命运,全无头绪;甚至没有留下任何照片。

  周书良和无数革命先烈一样,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的胜利默默奉献和牺牲。他们是革命成功的基石,后人绝不应遗忘他们。

Copyright © 2025 首页-长征娱乐注册-登录平台-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