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在8万6000余名战士的队伍中,毅然离开了苏区,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长征。而随后的红25军、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六军团也陆续踏上了这条充满血与火的征途。那么,在这场浩瀚的历史大潮中,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和女红军分别是谁?他们的故事又是如何书写的呢?
其中,最年轻的男红军是向轩。他出生于1926年3月,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人,母亲贺满姑是贺龙的亲妹妹。贺龙投身革命后,带着两把菜刀四处闹革命,母亲贺满姑也不甘示弱,加入了革命行列,并组建了一支游击队。贺满姑精通双枪,作战时极为勇猛。敌人数次调兵围剿,然而每次都被她巧妙地击退。可惜,1928年8月中旬,因叛徒出卖,贺满姑不幸被捕。敌人恼羞成怒,企图从她口中探听贺龙的行踪和红军情报,然而她坚贞不屈,任何拷问手段都未能得逞。最终,敌人将她残忍杀害,年仅30岁。贺满姑的英勇牺牲让向轩从此跟随姑姑贺英生活,称她为“姑妈”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充满残酷的考验。1933年5月,贺英带领的游击队再次遭遇叛徒出卖,遭敌人围困。在突围过程中,贺英不幸身中数枪,而在临终时,她将年仅7岁的向轩推了出去,用尽全力告诉他说:“找大舅(贺龙),为红军报仇!”尽管年幼,向轩依然从姑妈的遗言中汲取了无尽的力量。虽当时才7岁,向轩却早已学会了打枪,而贺英还特意为他准备了一把小手枪。此时,他一边奋力开枪,一边急速向山中跑去,尽管敌人紧追不舍,但凭借着熟悉山地的优势,最终他成功摆脱了敌人,最终找到了舅舅贺龙。贺龙看到这个小小的侄子时,因他年纪尚小,便让他在通信班当了通信员。两年后,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,而仅9岁的向轩也跟随队伍出发,并被任命为司令部通信班的副班长。
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,向轩感慨道:“我们班的19个小战士中,年龄最大也只有14岁,而最小的就是我。当时,我还只是个孩子,每天站岗、放哨,淘气得很,最喜欢在那一片稻田里跑来跑去。”刚开始长征时,向轩并未真正意识到这次征途的艰难,他觉得与往常的转移没有太大区别。然而,随着敌人的穷追不舍,他很快体会到长征的艰苦。几乎每天,部队都要与敌人激战,时常一整天都吃不上饭。在这期间,向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,与红军战士一起历经艰难险阻,最终踏上了陕北的土地。接下来,向轩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身上留下了26处战斗伤痕,其中右眼也在战斗中失明。1955年,他被授予中校军衔,五年后晋升为上校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他长期在成都军区工作,担任副团级职务。1982年,向轩以正师级待遇退休,最终在成都石马巷的干休所安度晚年。如今,这位在红军长征时最年轻的红军老战士已经96岁,依然精神矍铄,身体健康。
红军长征时最年轻的女红军则是贺捷生。她于1935年11月1日出生,正当贺龙刚刚在忠堡赢得一场胜利。得知女儿出生的消息,贺龙心情大好,满怀喜悦地对战友们说道:“我当父亲了,大家来帮忙起个名字吧!”他的连襟萧克想了片刻后提议道:“既然军团长打了胜仗,又得了一名千金,那就叫‘捷生’吧,寓意在捷报中出生。”贺龙听后非常高兴,笑着说道:“好,就叫捷生,这名字非常响亮。”贺捷生的出生,也成为了这场长征的特殊见证。
当时,红二六军团已于11月19日从刘家坪出发,开始了长征。年仅18天大的贺捷生也成为了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。由于军队当时正值战时行军,贺捷生的母亲蹇先任带着她一起行走,负责照顾军团的伤病员。漫长的行军过程中,贺捷生虽然体弱多病,但却坚强地度过了那一年的艰难跋涉,直到到达陕北。由于营养不良,年幼的她十分瘦弱,身边的同志们都为她感到心疼。林伯渠得知情况后,特意为她买来一只奶羊,靠羊奶的滋养,贺捷生的身体才逐渐恢复了健康。
然而,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贺龙被调往八路军120师担任师长,身为父亲的他,因战事繁忙,无法照顾年幼的女儿。与此同时,蹇先任也被派往苏联红军大学学习。为了让贺捷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,贺龙无奈决定将她送回家乡湖南,托付给两位曾在南昌起义时并肩作战的老部下——秦光远和瞿玉屏。在湘西的日子里,贺捷生经历了常常搬家躲避战火的艰苦生活。由于湘西潮湿的气候,加上家境贫困,贺捷生吃尽了苦头,直到1950年才回到了父亲身边。见到久别的女儿,贺龙心疼不已,因为此时贺捷生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,身体十分瘦弱,贺龙泪水盈眶。
然而,坚韧的贺捷生没有向命运低头。她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,并在毕业后主动前往青海支边工作,扎根边疆。在那里的五年,她磨砺了自己的意志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此后,她在军事学院和总政治部工作,参与了不少军事研究与宣传工作,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旅作家。1996年,她被授予少将军衔,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路。贺龙一家的革命历程充满了鲜血与牺牲,贺龙的父亲贺士道和弟弟贺文棠在1920年于桑植牺牲,而贺龙的四妹贺满姑也在1928年因敌人追捕英勇牺牲。贺龙的大姐贺英和二姐贺戊妹则在1933年同样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贺家可谓是“满门忠烈”,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。